西藏古老声悬浮技术-低频声波悬浮技术

1939年,一位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受到他的西藏同学邀请前往当地小住一段时间,亲眼见到了声波漂浮的现实场景,揭开了恒久之前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振动和压缩的音场能使重力失效。那天,这位博士被带到一片草坡上,西北方有高耸的悬崖包围着。其中一面悬崖壁上有块突出的岩架,可以走进一个离地约两百五十公尺高的洞穴里。当地人正在用巨大的石块在岩架上建墙,但是除非用绳子爬上去,否则没有办法到达那个地方。在距离悬崖约两百五十公尺处有块宽约一公尺的平滑石板,中间凿出了一个深度约十五公分的碗状区域。接着一对耗牛把一个大石块拖进碗状区域,这块巨石高有一公尺﹑长约一点五公尺。

铜钦

奇怪的地方来了﹕有十三面鼓和六支号角全都对着那块石头,排成一个形状完美的四分之一圆弧(九十度)。所有的鼓都由三十公分厚的铁片制成,僧侣使用的皮制鼓棒尖端包覆的是金属而不是皮革。六支号角都很长,确切数字是三点一二公尺。这些僧侣仔细测量石头到这些形成四分之一圆狐的乐器之间的距离,结果是六十三公尺。十三面鼓当中,有八面和石头的大小一模一样,都宽一公尺﹑长一点五公尺﹔另外四面鼓的尺寸比较小,恰好是大鼓体积的三分之一,即宽零点七公尺﹑长一公尺。其中还有一面最小的鼓,宽零点二公尺﹑长零点三公尺。大中小三种鼓形成了最佳比例﹕你可以在中型鼓里放进四十一面小鼓,在大鼓里放进一百二十五面小的鼓。

所有的乐器都固定在架子上,这样才能准确瞄准位置。最后,你还需要一个关键元素才能成功。将近两百位僧侣在十九个乐器后方各自排成一列,每列约八到十个人。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僧侣能利用这些乐器,有意识地产生出巨大的能量。
接着请注意﹕当石头就位后,在小鼓后方的僧侣发出了一个信号,指示演奏会开始。小鼓的声音非常尖锐,在其它乐器发出吵杂的喧嚣声时都还听得见。所有僧侣都在吟颂着祷告文,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在前面四分钟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随着鼓声和吟颂的速度越来越快,那块巨石开始摇晃摆动,然后突然加速升空,在上升三分钟后,石块落在了离地面两百五十公尺的平台上。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看到一块巨石(就和建造大金字塔的石块一样大),经历三分钟缓慢的笨重之旅,以五百公尺的弧线飞跃半空中。显然我们不可能用鼓﹑号角和颂赞声的力量,就让物体漂浮起来,但是如果它们在石块内造成了正确的同调性,就能和石头内的原子共鸣而突破光速的界线,接着它们就进入了时空中,改由轻力去推动。如果你在此时触碰石块,石块几乎肯定会变得像海绵一样,因为里面一半的分子都不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了。这似乎也就是为何埃及金字塔的石块能够严丝无缝紧密接合,连剃刀刀片都无法插入的原因。有些石头会因为强度太强而裂开,当地僧侣就会搬走这些石头。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可以维持生产线的运作,用这种方法在一小时里搬运五到六块巨石。

这位医学博士认为他也许是被催眠了,他架设了一架摄影机,拍摄整个过程,而且还拍了两次。当他后来重看影片时,影片内容就和他在现场看到的一模一样。他目瞪口呆,认为这次的发现足以撼动我们所知的世界基础。他发现了声波漂浮的秘密。

以下图是当时记录的数据
2.gif

3.gif

4.gif

5.gif

美国NASA早在70年代做过此试验但对外一直保密!下面将提供NASA试验视频!

结论是西藏的古老的声悬浮技术是,是利用低频声波的驻波导致的声压使悬浮物体的现代人类未掌握的古老技术而已,但古代喇嘛们热衷于密宗的研究,(其实密宗一直研究修炼的是声波的共振,驻波方面的学问。)通过梵文文献记录了此技术。但到了现代这古老的知识被遗忘了!

象雄大藏经

《象雄大藏经》属于古象雄佛法的佛经,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描绘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象雄大藏经》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丹珠尔》有390多部,总汇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识,是一部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1] 。
2014年7月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发布公告,《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列入“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第二批,第12项)研究方向”。 这标志着象雄大藏经的发掘和整理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1a019ab0102wwsu.html
象雄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