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思】回首革命路,峥嵘岁月稠;起因十九大,江山代代红。——谈谈,对十九大的感受与期待。

1

我们先来看,报告的内容

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

关键字:发展(出现232次)
第一优先还是国内经济发展,外交上“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政经制度走中国方案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0次)
对中国走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信心,“四个自信”,这是可以提供给别国借鉴的“中国方案”。

共产党不能脱离群众

关键字:“群众”(43次)、腐败(13次)、反腐(8次)
2018年3月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把台湾融入中国社会

关键字:国民待遇(1次)、台湾(9次)、一个中国(5次)、九二共识(4次)
为台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医生活提供同等的待遇。

意犹未尽,毫无困意

印象最深刻的是,32000字的稿子,等于半本书了,3个半小时的话呢,坦白讲,对于上了年纪的前辈来说,不知道要换几次尿不湿了,压力确实特别大。习总书记的报告,从头到尾非常清楚,你随便抓一段出来,里面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整整3个半小时,从头到尾听下来,高潮迭起,意犹未尽,毫无困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矛盾论》整个报告的中心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2篇篇很有名的文章,7月份写了《实践论》,8月份写的《矛盾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1
简单解读一下,就是说有关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跟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求来一个转化,转化这个矛盾,这个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比如:阴阳,是非,善恶,统独,好坏,上下,高低 等等。
只要是人的行为,比如,你做这个动作是正的,接下来他的反弹力量就是反的,正反之间就是一个矛盾。32000字整体构成一个系统,主要包含两个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1)内部矛盾,打贪反腐,想要美好生活,得照规矩来,得照法制来,得照民主来。
反腐目标

  • 不敢贪(法制)
  • 不能贪(“锦衣卫”很多,人人一只手机,一贪就被拍下来上网了)
  • 不想贪(廉能政治
    每一个做官的不想谈,那就无敌了,整个国家的目标,在时间点上是拉到了未来。两个100年,那个时候就是:2021年共产党建建党100年,2049年就是建国100年。

(2)外部矛盾,复国梦,强国梦,大国梦
复国梦:就是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办法达到小康社会,还有十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达到了克服了这个贫穷矛盾以后,接下来的话如果万一被别人攻击怎么办呢?
强国梦:所以,军事科技发展要有强国梦。
大国梦:到了最后大概,大概在不想贪的时候要能够出现一个大国了。

这个“大国梦”的话,不是光靠你的面积,你的物质,人口。你看像印度人口很多啊,但是他不敢叫大国,对不对?俄罗斯的军事实力非常强,但是他也不像一个大国。

中国的大国梦是什么呢?

中国要问鼎世界,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本来中国叫“中”的这个含义,是讲说整个世界都是边陲,我为中心。后来弄了半天自己成了半(次)殖民地,边陲都没有了,还不如印度呢,对不对?但是现在的话要慢慢脱茧而出,要能够达到世界地位。

就是要有中国的王道思想,所以拿《孟子》来读一读,就会发觉,齐宣王问孟子:“我该称王还是称霸?称霸是靠武力,我就可以做到了。”孟子说:“不行,你一定要,讲求道德,讲求仁义治术……”这时传统的国学就搬出来了,这些当中都是要不断的克服矛盾。

次殖民地指虽拥有行政机关、军队,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或保护国,另外也包含其他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该次殖民地的形成远自西元前,而15世纪-20世纪中期,范围最为广阔。例如,孙逸仙就曾于1924年的数场演讲中,公开指称中国其实就是个次殖民地。
次殖民地虽拥有主权,但是境遇与立场并不会比殖民地好。孙逸仙在于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就指出认为中国虽然表面上独立,但受列强政治、经济以及人口三种压迫,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事实上已成为列强的殖民地。“以做一国的奴隶,比较做各国的奴隶地位是高得多,讲到利益来又是大得多。故叫中国做半殖民地,是很不对的。依我定一个名词,应该叫做‘次殖民地’“
对此,他举了越南与高丽做例子,他指该两国万一遇有天灾,作主人还有来救济的责任。而像次殖民地的中国遇有灾难,西方帝国者则都认为没有救济的责任,反而没有人来救济。

还有一点,中国现在是 机会难得,为什么呢?因为英国搞了一个脱欧,弄了个乱七八糟,原有旧的帝国主义不行了,那美国现在选出了一个奇葩总统,去全球化,美墨边境筑墙,退出巴黎协定等等。还有欧洲难民问题。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管怎么讲,表现出来的都是稳扎稳打的形象。然后,照这样,搞至少30年的话,那大家会感觉到,这个矛盾一层一层地化解,矛盾是因为人而存在的,但是化解矛盾的能力是人才有能力来解决的问题。

那么实践该怎么做呢?

我们现在讲矛盾,但大部分集中于“辩证法”,实践强调的是《唯物论》。《实践论》的话,取其精华,就是“实事求是”。人民大学 校训就是“实事求是”,《实践论》的实事求是,就是说,包含很多层面的意思。这两种观点,《实践论》和《矛盾论》,讲的都是《形上学》。

什么是《形上学》:就是社会中,你看得到的、摸得到的、感觉到的、一切东西的来源,他是只有万物归宗,本于一元。在落实实践论上来讲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你说真理没有用,拿出来,先试试看,管不管用,所以在唯物的思维下,实事求是,产生一个想不到的效果,比方说你现在讲速度多快,原来文革时赶英超美,大家喜欢胡吹瞎捧,那个胡吹瞎捧是你的心理,叫做一厢情愿。人民的需求的讲的呢,他其实并不喜欢这个东西,他要讲的是真正的事情,是你现在的高铁拿出来,你300公里很快,400公里你掉到桥下去了,你这个快有什么用?那人家讲说我们现在是一步一步来现代化多少?
提速,这种实事求是的话,实践把事情真的做出来的这个道理,讲起来观念很复杂,最主要是说不要用唯心论来看事情,在实践论中非常反对教条主义。

唯心主义:你脑袋中想的,你觉得他真的,
唯物主义:你脑袋中想的,可以留着,到你到外头试试看行不行?比如,你脑袋中想的东西你以为是真的,看到穷人就要捐款,后来穷人是装的怎么办?要接地气,要实事求是,要能够看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你在整个物质社会中得到的真实的效应,才作为检验你心里的想法的基本道理。

辩证法:就是你遇到矛盾的时候别难过,你就告诉人家,有矛盾的时候,本来就是本来就发生了,我只是比你早注意到矛盾。
矛盾是好事,为什么?因为有矛盾才刺激你的思想。有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很顺,闭着眼睛啥都解决了,这个不是好事,一定要有困难。
一个真正有钱人他一定穷过;一个走路走得很稳的人,一定摔过跟头,对不对?一个会做好事的人,他一定会知道什么叫坏事,这才叫克服矛盾。所以两者合起来,实践+矛盾,就是我们所谓的《唯物辩证论》。

中国治理模式不但要在大陆上得到一定的效果,而且要向全球推行,但是西方的媒体总是抱着民主,社会的角度去批判党的领导。

很多人对中国做很多的批评,也不是现在才有。
200多年前,当时欧洲是正是崛起的时候,欧洲人是怎么去看英国人,像拿破仑就经常批评英国人是小店主的国家,很多欧洲人就觉得英国那个是乱邦违纪。国王不像国王,贵族没有贵族的样子,一大堆老百姓,平常不好好地从事耕作,然后只晓得追求金钱,现在如果看来的话,这个批判,这个批评,好像现在西方去批评中国的一种模式。

1
(图:汉斯·霍尔拜因所作亨利八世像,现存于利物浦沃克美术馆)
如果把英国的历史回过来看英国百年,亨利八世在英国推动宗教改革建立的英国国教,1534年的时候宣布脱离罗马教皇。进行了一场社会结构的革命改革。
1
(图:1649年,克伦威把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欧洲来讲简直是不成体统,当臣子的居然,潜越到这样的地步。

1
(图:法国国王,1789年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英国人显然比法国人,早进化200年,200年前英国就进行了一场社会革命,在拿破仑以后,英国的治理模式就是引领了世界200年。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之前出了一个雅当斯密,为英国当时经济形态寻求了一个理论论述。十九大报告中,中国治理寻求新的理论的论述的话。

亨利八世,克伦威尔,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当时确实是倒行逆施。事实上讲起来的话历史非常矛盾,最明显的矛盾就是拿破仑,他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他打着民主的招牌,然后取得所有权利益后,突然发觉靠民主不能做事了,所以他自己就当了最大的皇帝,干脆把教皇都废了,很多人觉得说君权起码神授,但权力在我手上,我就自己带上我的皇冠。

展望

高水平的国家治理,我觉得是在规划的时候一种远见。十九大规划到30年,讲起来,按照以前的圣君贤相来讲,一谈就是500年,这还1/10都不到,但现在很多国家的政治谈不到两年三年。有的,一年就换,像意大利这种政府年年在换内阁的,根本不能够谈超过三年的理念。

【悟思】
回首革命路,
峥嵘岁月稠;
起因十九大,
江山代代红。
——谈谈,对十九大的感受与期待。

哲学与投资

现在的证券市场,就是唯心论和唯物论直接交锋的最激烈的战场,因为你每一每天一个人在这边想的时候很违心,结果一出现的话,结果一出现的话就是遇到赚还是赔的矛盾,那就是血淋淋的事实,你的心灵可以躲在高山里,但是你的生活还是活在大牢里的这种感觉。一般正常生活中没有人会遇到这种这种情况,发现市场根本就是一个哲学,尤其是唯心跟唯物,索罗斯卡莉·菲奥莉娜这样的大人物,很多都是学哲学出身的,因为他们突然了解到人就应该快快乐乐的面对矛盾。

参考
防御性国防政策
2018年3月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耿晓冬:率先同台分享大陆机遇对台湾同胞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矛盾论》
廉能政治
索罗斯
卡莉·菲奥莉娜